每次發完工資都立馬花光?
投資理財毫無思緒,只會存放在銀行?
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積蓄,多少可支配收入?
俗話說:「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」在日常生活中,不知多少人其實根本沒有理財習慣,成為了真正的月光族、精緻窮。
掐指一算,2020年過去了。年末,正是每個人復盤一年的財務狀況,做好明年理財規劃的絕佳時機。
這幾年,台灣開始流行「22K」,指的是現代的大學畢業生,有將近一半的年輕人出社會的起薪,只有僅僅「22K」( 意指:台幣22,000 )。
「22K」在台灣生活,雖說不夠用,但只要夠節儉,還是可以勉強生活,只是這是一個存不了錢的薪水,吃的粗糙,沒有休閒娛樂,也別想著可以擁有一棟房子。
今天要介紹的,是一位26歲的年輕小資女,從小施靜雯謹記爺爺教他的「勤儉」觀念,在大學4年內,存下了60萬,更在大學畢業後2年,成功買下人生第一間房,讓許多網友讚嘆不已,好奇到底是如何做到....
這一切都來自于一個很天真的想法:
「我曾經天真地以為,只要買了房子,爸媽就會再住在一起。」
根據《Ettoday新聞雲》報導,施靜雯的父母在她小二的時候就失婚了,爺爺奶奶用微薄的退休俸將她養育長大,由于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好,所以家人本來希望施靜雯畢業之後直接就業,但是成績優異的她不願放棄學業,後來她放棄了國立大學、 選擇進入提供優秀學生(僅3個名額)四年免學費的私立大學就讀,主修金融風險。
上大學時,雖然學校提供全額學費,但生活費還是必須自己想辦法,因此施靜雯開始尋找各式類型的打工,不過由于生性害羞加上沒有經驗,當時不管是應徵燒肉店外場人員或冰店工讀生,都被同事嫌笨手笨腳或動作太慢甚至還曾被客人當面指責:
據《Ettoday新聞雲》報導,施靜雯父母在她小二的時候就失婚,爺爺奶奶用微薄的退休俸將她養育長大,由于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好,家人本來希望她直接就業,但是成績優異的她不願放棄學業,後來她放棄了國立大學、選擇進入提供優秀學生(僅3個名額)四年免學費的私立大學就讀,主修金融風險。
圖片來源:ettoday
後來她發現自己以前很喜歡教同學功課,因此當起了家教,從禮拜一到五平均每天都教課4小時,六、日則增加至7小時,平均月收入約3至4萬元,「如果要賺到5、6萬,假日教課時間就必須從早上8點開始、晚上10點結束,我最多一口氣接了15個家教,幾乎不休息。」當時施靜雯1個禮拜只休息半天,而這極為有限的休息時間,也多半用來備課!
她在大學期間就有著5-6萬的高薪,不過她表示,想增加存款最重要的就是要「省吃儉用」!從拿到第一份薪水開始,施靜雯身上就不會帶超過300元現金,一領到薪水馬上去存款機報到,避免衝動購物。另外三餐外食的她,也努力把每餐的預算控制在50元以下,「我去自助餐,會選便宜的菜,能吃飽就好。」
4年過去,她已有60萬元積蓄,畢業後第2年,施靜雯便和親友合資(頭期款),在高雄農16特區買下人生中第1間房子(總價500餘萬,貸款成數8成5)!有趣的是雖已晉升「有產階級」,但目前施靜雯仍租屋而居,至于她在農16特區的房子,則用來出租,拿租金收入還貸款,「我現在還是很省,即使是10塊錢也很重要,我就當作把錢存在房子(買房保值),以後還是會買間房給自己住。」
後來她更在2016年時出了《小農女存房記》這本書,「很多年輕人會覺得算了、買不起房,所以把錢花在玩樂、租房子,我覺得這個觀念是不太對的,年輕人應該抱持夢想、有正面力量。」施靜雯希望因為她的書,讓年輕人努力控制花費、學習房地產,並跟她一樣能夠圓自己的買房夢!
真的太勵志了~~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比較沒有理財觀念,不過其實如果好好賺錢、存錢的話,大學畢業買房真的不是夢想!
來源:東森新聞雲
不如從今天開始,為了未來,培養一種積極的財務態度,用下面4個方法,給自己做好理財規劃吧!
1.
制定理財目標
當不少人開始記賬後,有了記賬的快感,享受賬面上的數位,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守財奴,忽視了真正理財的核心——我們到底為什麼而理財。
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清晰的財務目標,知道自己的錢,到底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,而不是一味死死守住那些積蓄。
或者, 你可以試想一下,當你實現財務自由後,你會把錢花費在哪裡?你的錢,到底要發揮怎樣的作用?
當然,我問過身邊的很多朋友,大多數都是沒有理財目標的,或者說理財目標是很寬泛的, 要麼是實現財務自由,要麼是跑贏通貨膨脹。
其實,不同年齡階段的人,應有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,我們要學會科學理性地分析理財目標。
比如:剛邁進職場,20多歲的年輕人,不應該考慮如何理財,而是考慮如何存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,增強自己職場競爭力和賺錢能力;
30多歲的人,應該站在家庭的角度思考理財,並且提升理財能力,不斷實現財產增值;
50多歲年長的人,應該對養老金以及老年生活要有清晰的規劃,便于養老。
2.
記錄財務狀況
沒有記錄,就沒有發生。很多人之所以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雲裡霧裡,搞不清楚,就是因為沒有記賬的好習慣。
但凡你能夠保持定期的記賬,就能夠對財務有個清晰的認知,進而做出良好的財務規劃,甚至與之關聯密切的職業規劃。
記賬是一件小事,但是把賬算好,便是個技術活了。尤其對于創業者,涉及賬戶很多,收入來源豐富多樣,就需要你清楚把控好財務。
我個人比較推崇每個人能夠搭建自己的個人財務記賬系統,並用APP將自己的收入支出,清楚地記錄在其中,比如 現在有學霸記賬、懶人記賬、傻瓜記賬都很好用。
如果你更傾向于手動記錄,可參考以下表格,按照衣食住行,對個人的收入和消費狀況進行記錄。
3.
學習理財方法
許多人理財是盲目而跟隨性的,要麼是胡亂投資,要麼是從不理財,總是走極端。學會科學理財,掌握科學理財的方法,才能讓你的財務狀況實現正面迴圈。
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常用的存錢方法和投資方法,都是值得每個人學習和借鑒的。
比如: (1)52周存錢法:一年有52周,第一周存10元,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存10元,以此類推,一年能攢13780元。
(2)10%獨立賬戶法:將10%的月收入儲蓄到獨立賬戶,餘下的90%再用作其他消費。
(3)心願存款法:用支付寶的心願存單,強制儲蓄。
4.
適當投資
巴菲特說: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,不是取決于他能夠賺多少錢,而是取決于他如何投資理財,人找錢不如錢找錢,要學會讓錢為你工作,而不是你為錢工作。
比如定投基金或者股票、購置保險等理財產品,讓錢生錢成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保險。
建議每個人都配置重疾險、醫療險、意外險、壽險,當你一旦發生意外或者疾病,有能力抵禦風險,而不至于立刻傾家蕩產。
對于愛花錢,大手大腳的人來說,理財很難理性客觀,就像是推著石頭上山一般,因此建議大家要從點滴做起,培養好良好的理財習慣。
先從個人理財開始做好,逐步管理家庭財富,實現財產的增值,最終實現「財務自由」!